再话死亡 - 致清明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何峻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早在唐朝杜牧就有的诗句来描述这个节日。清明节是人们祭奠先祖的日子,2000多年前就有的清明节最早和寒食节组合在一起,人们不生任何烟火先吃冷食一到两天,然后进入为期1个月的清明节期,直到唐朝,这两个节日被合并。

如今在缅怀先人的同时,人们也越来越多地考虑到了死亡的尊严问题,“安乐死”便是其中一个自主选择结束死亡痛苦的方法;除此之外,临终关怀的服务也伴随着医疗措施逐步减少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考虑和采纳。

当一个人逐渐面对生命的消退时,这种丧失和绝望感并不是唯一存在,有时还伴随着来自亲友的压力,如安慰和鼓励。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大部分患者对自己的每况愈下身体状况心知肚明,久病后千篇一律的安慰及鼓励有时已经变成了对自己病痛的不理解和不接纳,强撑的信心像摇摇欲坠秋天的黄叶也许早就该落下,去面对等待冬天来临光秃秃的枝丫了。

家人无疑是患者身边承受最大压力的人,即便再痛苦,也常常需要在患者面前强装乐观;当医生已经对病情表示回天乏术之后,患者痛苦的呻吟不断地激发家人无奈又无助的强烈负面情绪,好像一定要奋力做点什么才能平复心里的不安、内疚和自责,而强迫再去重复过往的安慰鼓励的话语,这样做不仅可能无效甚至有可能引发患者进一步烦躁、敏感又惊恐的情绪。

库布勒罗斯医师认为面临死亡的患者和面对重大创伤的人们一样通常经历着从否认、愤怒、讨价还价、失望到接受的过程,有许多人因为家人的决定而被剥夺了这样的机会,但一旦发现被自己的无知欺骗时,会感觉到巨大的挫折和愤怒,可能会加速死亡进程。

故而在我们强调给予患者最后死亡尊严的时候,除了提高生活质量,更应该包括亲人无条件的爱 – 耐心、陪伴、理解和接纳,以及患者最后了却心愿的机会和处理身后事的权力; 就算没有宗教信仰的依托,也能帮助患者消除对死亡的恐惧,面对并迎接终点的来临。

更多内容请点击此处 ——> 我的诊室

科普文章

从心理角度看老年人防范消费诈骗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严重,在商品经济盛行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瞄准了这一市场;近来新闻中关于老人被电话、直销等方式而受骗...